3月5日,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不少私家车挂出一个红色标志,上面画着笑盈盈的雷锋卡通头像。这支“雷锋车队”的车主都是自愿入队的教职员工,首批200辆“雷锋车”将在交大闵行、徐汇校区间顺路免费搭载学生往返,并在风雨天让校区内学生搭“顺风车”,或在学生应急情况下提供交通帮助。活动倡导方——校内雷锋学社表示,不少教职工私家车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人驾驶往返市郊,让学生搭车既缓解交通难,又便于师生在途中交流沟通,而且低碳环保。
除了教员,上海交大首批卡通版“雷锋章”也被大学生志愿者索取一空。下雨了,这枚徽章成为主动找人“拼伞”的信号;女生提不动重物,可以找戴徽章的男生帮忙;有了这枚红章,佩戴者亮出身份,表明姿态,随叫随应;需要帮助的同学也可毫不客气地求助,实现自动配对。
类似的“雷锋章”近来在校园非常流行。在上海建桥学院,这两天又有510名学生领受了金、银、铜质的“雷锋奖章”。自2006年起,这所民办高校的董事长提议设立了这个奖项,首次将镶有雷锋头像的奖章授予学生。每年,这项评奖活动经学生海选、班级推荐、系部审核和学校终审等环节,按0.3%、1%、3%的比例评定金章、银章、铜章,至今已有2747名学生先后获颁奖章。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程琰是今年金章得主之一,她入学不久便在一次义务献血时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,当市红十字会通知她已和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,并请她考虑一下愿不愿意捐献时,她很干脆地回答“我愿意”,事后才去征求父母意见,并得到他们支持,不日就将正式捐献。程琰说,自己的选择受到了上几届两名“金章师姐”的激励,她们都是造血干细胞报名入库者和实际捐献者。
来自上海交大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施索华表示,在新的历史条件下,大学生面临着就业、发展等问题,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物质诱惑,一定要有强大的精神和文化作支撑。“这个支撑就是雷锋精神,这个精神是永远也不过时的时尚。”
对身边邻居的一声简单问候,一个微笑,一句“有困难请找我”,就能拉近彼此距离。近日,上海大学开展“微志愿来敲门,邻里变亲人”学雷锋活动,数百名同学加入志愿者队伍。他们的任务很简单:联系和认识一下邻里,见面打声招呼,帮他们修修电脑,甚至只是帮忙收取一下快递。
“我其实性格蛮内向的,搬了家以后更加与隔壁的邻居没有联系了,说实话我连邻居姓什么都不知道,敲门以前我在邻居家门口站了有近1分钟,心情那叫一个忐忑啊。”来自计算机学院的高蔚蓝同学说,她最后鼓起了勇气敲开了邻居家门,迎来的是邻居和蔼的笑脸,递上写有自己联络信息的小卡片后,对方很意外,两个家庭之间的那层隐形隔膜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。小高感慨:“也许人与人之间沟通本来就没有那么多障碍,只是看谁先踏出第一步了。”
环化学院肖可心同学的邻居是一对老夫妻,儿子出国在外,出国前给老夫妻买了台新电脑,方便网上视频聊天。但是老年人对于QQ、视频都不是很了解,使用时常常出现问题。收到邻里联络卡后,老太太试着请小肖帮忙,小肖上门鼓捣了没几下就搞定了视频聊天软件,她说:“其实我也没做什么,就是设置一下网络连接,后来看到他们视频成功了以后,说实话心里还是蛮感动的,老人家对着电脑说话很响,好像很怕她儿子听不到。”
据了解,“微志愿来敲门”活动过程中,也有不少同学遭遇“闭门羹”,不过大家都积极尝试,还有学生总结敲门经验,编写出了敲门秘诀顺口溜——“去前联系居委会,误成推销可不好;进入家门脚步轻,卧室乱进不礼貌;联系卡片仔细填,坐在一起家常唠;每周串门问声好,垃圾帮忙倒一倒”。
上大团委老师表示,轻轻叩开邻居的家门,细细体会“远亲不如近邻”,寻找身边的好心人,正是学雷锋理念的体现。据了解,这一活动将长期开展,已有越来越多学生报名参与。